查看原文
其他

季栋梁:亲吻西海固这片土地

张鹏禹 十月文艺 2022-06-21


西海固在哪里?曾几何时,只闻其名都会令人感到口渴。干旱、贫穷、落后,是贴在西海固头上的标签,也是困扰西海固人民的三个难题。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西海固”,因其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因“苦甲天下”而广为人知。在这片土地上,不屈不挠的西海固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脱贫奋斗史。来自西海固的作家季栋梁,将这一切记录在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中。


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对生与斯、长于斯的季栋梁来说,贫困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从小的终极梦想就是“吃粮票”。“走在西海固,经过人家门口,不一定有人问你‘吃了吗’,但肯定会问你‘喝水吗’。因为这片土地上,水真是贵如油。干旱的年景,窖里收不上水,吃水得去几十里外驮,因此只有这儿才有‘死水怕个勺勺舀’的俗话。”季栋梁说。来自生活经历的切身体会,让他思考西海固人长期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原因。



在《西海固笔记》开头几章中,季栋梁梳理了西海固的贫困史。历史上的西海固,地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撞融合地带,生态环境恶劣、地理格局闭塞、兵患匪祸频仍,持续的社会动荡加剧了人与地的矛盾,到清末已是“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以至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感叹,西海固是“苦瘠甲于天下”。但在这重重苦难背后,季栋梁也看到了西海固人民的坚韧与顽强。他穷究千年贫困的根由,是为了彰显一种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


1982年,随着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西海固开始“脱胎换骨”。这片土地见证了闽宁协作、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举措取得的显著成效。2020年,西海固迈入小康社会,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在这近40年时间里,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我深知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迷茫与痛苦,也深知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梦想与希望。”季栋梁说。从2018年开始,他深入西吉、海原、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盐池、红寺堡等县区、乡镇、村庄,集中采访调研40次,将无数鲜活感人的故事记录在《西海固笔记》中。


今年4月22日,在“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谈及这本书的写作时说:“一个小说家,去写作关于家乡的报告文学,以一种完全下沉的方式,这种姿态让我非常感动。何谓下沉?就是沉下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本书是作者探究彭阳经验、蔡川模式、生态移民、劳务移民,观察治沙、养殖、水窖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的细部,观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践后收获的宝贵成果。”


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研讨会现场


原生态记录可爱的他们

《西海固笔记》从第六章“百万大移民”到第十九章“脱胎换骨”,选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描写西海固农民在经济上摆脱贫困、精神上得到洗礼的巨大变化,作者用带有温度的笔触、原生态的手法塑造出一众鲜活的人物形象。


书中,彭阳县农民李志远双腿残疾,“连爬带挪”地义务植树24年、植树10万株,他评价自己“这辈子就活了个栽树”;盐池县治沙功臣白春兰,在女儿差点被飞沙活埋、一同治沙的丈夫因病辞世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治沙一线,被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典范”;还有“第一书记日记”一节里把心交给群众的驻村干部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涌现出的“闽宁人”……


20多年来,数千名福建挂职干部、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肩负着对口帮扶宁夏脱贫的历史使命,被亲切地称为“闽宁人”。他们中有被宁夏人唤作“林妈妈”的原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任职10年40多次奔赴宁夏,把真情留在西海固;有世界菌草之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把“今生今世能做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作为自己的追求……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默默无闻为西海固奉献的人,都是季栋梁眼中可爱的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陈玉成,把季栋梁塑造人物的手法称为“原生态”。他说:“作者几乎不用任何修辞,完全采用原生态的手法,娓娓诉说着这些身边的凡人英雄,平静克制的笔触,难掩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的高贵与时代精神的光芒。”


“原生态”就是现实怎么样就怎么写。采访中,季栋梁印象最深的是在海原县一道山梁上,一位圪蹴在梁顶、白须飘飘的老人对他说的话——“哎呀,‘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东西对口协作、闽宁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哎呀,国家把心思用上了,把钱花上了,没有国家这么的帮扶,哪能就把穷帽子给抹了,还与全国其他地区一同脱贫奔小康,做梦都不敢想哩,感谢得很啊。”在作者看来,老人的话朴实无华,比任何修辞都更有说服力。“老人一字不识,却能把国家扶贫方略一字不落说出来,足见这些政策推进得扎实、深入人心。”季栋梁说。


唯有归来解乡愁

《上庄记》《锦绣记》《海原书》《野麦垛的春好》……季栋梁写过不少以西海固为背景的作品。“故乡变化太大了!从我这几部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以前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挣钱难……说起生活,就一个字:难。现在吃上自来水、能上高速、有重点学校、土地增值、扶贫车间办到村上、家门口能打工……说起生活,就一个字:易。”季栋梁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变美了。以前‘天干地枯’‘漫漫赤黄’,如今‘鸽子、麻雀、野鸡以及叫不上名的鸟儿欢叫着,在林间活蹦乱跳,在风中荡着秋千’。


作者季栋梁 (郭红松/绘)


在《西海固笔记》中,既有作者亲身经历和采访得来的感性细节、生动故事,也有对历史文化根脉和红色基因的挖掘,举凡农村改革、环境治理、经济创新、旅游服务、教育扶贫、女性成长……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评价说:“这本书堪称一部关于西海固的《史记》、百科全书。”


而作家自己,也是书中一个角色。第五章“我的生活记忆”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乡愁。季栋梁说:“乡愁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只不过在别的年龄段,乡愁是模糊朦胧的,而随着年龄增长,我的乡愁越来越清晰了——故乡是用来回的。”


本文原发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02日 第 07 版





书名:《西海固笔记》作者:季栋梁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1日联合出品:掌阅科技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地区。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世界上二十二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开了中国区域性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带队到宁夏考察,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其后又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二十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西海固地区与全国各地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作家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清楚地了解:近半个世纪西海固的历史,就是一部扶贫的历史;西海固的扶贫史,就是新中国扶贫史的缩影。在《西海固笔记》中,他以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细腻笔触,全景式、多方位抒写西海固这片土地两千年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直抵历史和人心深处。作品以贴近现实的创作见证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庄移民”“梯田建设”“盐池治沙”“扬黄灌溉”“井窖工程”“劳务输出”“菌草种植”“滩羊银行”等等,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巨大变化,写出了新时代的重大主题。


摄影:季正

编辑:徐vv

审核:胡晓舟


| 往期精选 |

“这部作品是送给时代、送给家乡的礼物”
徐则臣 | 遗失的家园、沉沦的人性、失落的古典
过去与未来的夹缝间,至少还有文学
《西海固笔记》|西海固之子的倾情之作
《黛绿色的好时光》 | 成为她想成为的发光体▽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